close

大導演侯孝賢, 做為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中堅份子之一,
曾經帶給我們《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等伴隨電影迷長大的好片
當然在看過《尼羅河女兒》之後, 體驗到侯導著名的定格無人長鏡頭...
三分鐘之後
我曾經發誓再也不看這個瘋子拍的電影 (那時應該不知道導演是誰. 還有... 為什麼 為什麼 要選楊林當女主角)
而且基於年齡的關係(八0年代我還在念小學), 我可能是在發誓不看侯孝賢的電影之後才看《風櫃來的人》.

《風櫃來的人》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 應該有因此迷戀鈕承澤一陣子
這些早期的作品, 或多或少都是導演, 編劇親身的經歷
主要的題材都是青少年的掙扎, 覺悟, 成長 而背景則是經濟起飛, 社會結構快速變遷中的台灣
這當然對我們這些六年級前中段班的一輩, 多少是可以牽起一些對童年的鄉愁
還記得國文作文, 就算題目是 “我最快樂的一天“ 都死要把
“有一天我們要讓三民主義的光輝照射在大陸四萬萬同胞的身上“這種句子塞進去, 以便得個甲上的日子嗎
叫八年級的去看 《風櫃來的人》, 他們應該是寧願看 《刺青》吧.

前陣子看了《最好的時光》這是由舒淇、張震主演, 描述三段分別發生在1966, 1911, 和2005 的愛情故事


1966年開始於高雄的彈子房, 基本上舒淇與張震都是台北味很重的人
為什麼一定要把場景設在高雄, 我實在搞不懂
可能侯導在高雄當兵? 還是他覺得在高雄的背景之中才能更凸顯美國, 日本, 台灣文化當時互相角力共存的景象.
反正我在看時一直在注意舒淇跟張震那種與背景格格不入的突兀感, 而無法注意其他的東西



1911年那段礙於沒人會講古台語, 整段是由默劇的方式呈現
我最喜歡這一段
可是看得會很累



2005年那段, 我就完全不喜歡
雖然成功描述現代愛情生活速食的那一面
但我總感覺聽到導演在幕後說 “聽說你們現在談戀愛都是這樣, 我實在搞不懂啊“ 的內心旁白


總說台灣現在的電影是艱澀難懂
一部電影總要看個兩遍以上
才能從
“啥 演完啦"
進階到
“喔 所以我猜他拍那個水龍頭兩分鐘的用意是..."
很多電影拍出來好像都是剛好給電影系的學生拿來寫畢業論文的
台灣電影工業的艱難處境大家都知道
沒事就押房子, 傾家蕩產的拍電影
好不容易拍一片
當然不能純屬娛樂

我想說的是
在看完《最好的時光》覺得很累的同時
我很想念那只看一遍就被感動的淅哩嘩啦那個《風櫃來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cow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